

文章分享ARTICLE
助人者也需要被關注-社工也需要喘息
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多少都有一些成長中的創傷經驗,不管是原生家庭中的「重男輕女」、手足間長輩們無心或有意的「比較」或是學校中和同學、師長們的互動或者場場考試中的競賽等等,對我們多少都有影響。試問如果我們沒有機會去整理自己的傷痛卻要帶著自己的傷痛去陪伴別人的傷痛那是多麼殘忍的歷程?
感謝許明傳公益信託 支持春菊馨家園服務
家庭的日常生活是什麼模樣?對於來到家園安置的女孩們多數難以想像,在她們過往的生命裡往往有著不平凡的童年時光,而那些不平凡也成為家庭圖像的缺角,童年時期的女孩們被疏忽照顧、遭受暴力或性的傷害、被轉手許多不同的照顧者,或最終到街頭求生。
【主題報導】當孩子進入安置,就踏上離家的路途(下)
「家園」如何成為兒少最佳利益的堡壘
相較於機構面臨人力不足、不能自收個案而影響機構存續,一個個迫在眉睫的現實;談論什麼是「兒少最佳利益」似乎美好得不夠真實,「公約的性質是很抽象的,講不出個所以然,到底兒少最佳利益是什麼?」東吳大學人權學程助理教授林沛君嘗試具體說明,安置工作落實《兒童權利公約》可能面臨的困境:「《兒童權利公約》沒有SOP,沒有SOP所以很難操作。」
【主題報導】當孩子進入安置,就踏上離家的路途(上)
「不要把我關在這裡!」孩子嘶吼著,憤怒足以燎原。
「為什麼我不能回家……?」除了自責和納悶,她沒有過多的情緒,只希望
有人能給她一個答覆。
「究竟我什麼時候才可以回家?」把眼睛投以地板、望得很深很深,如同他
的哀傷。
兩年六個月。
一個孩子遭到家外安置,平均會待上兩年六個月。
許多孩子的人生在安置的那一天像是被按下暫停鍵,卡在各類安置系統與國
家照顧體系的狹隙之間,動彈不得。
回家,是安置的最終靶心。
許明傳社會福利公益信託基金|我的一日生活
有沒有盤點過生活中哪些選擇會影響環境呢?
這些選擇又影響了環境的什麼層面呢?
今天就有一群國小的學生透過許明傳社會福利公益信託基金的到校課程,真正體驗了一次「一日生活」。
培養你的「碳直覺」——台灣人一年碳排12公噸 日常生活怎麼達到最高減碳效益?
一次長程的來回經濟艙飛行碳排等同超過一整年的肉食或開車生活,如何清楚了解各項生活的種種選擇會帶來多少碳排?培養自己的碳直覺,讓減碳生活事半功倍、做得少但減得多!
電腦也會選溫度 AI控制空調 辦公室削減5成能耗
個人對溫度的偏好不同、辦公型態多元,使得辦公室樓層內部的溫度狀況,越來越難一概而定。東京建物總部7樓的辦公室樓層實驗如何用AI控制空調,實驗的結果發現:透過AI而非人為的空調控制,能夠解決溫度不均的問題,並減少5成的能源消費。
認識產後憂鬱症
部分婦女在生產後,會產生一些情緒低落或心情不穩定現象,但這些現象大部分會在幾天後消失,少部分症狀嚴重之個案,便需要專業介入協助治療。但因為這些症狀可能是不自覺,或常被家屬或周遭親友忽視,以致常無法及時給予適當的幫忙,而造成個人及家庭的困擾,甚至傷害等情況,因此;以下將以淺顯的方式簡介產後憂鬱症的可能原因、分類及處理方式等資訊,期喚起大家正確認識產後憂鬱症。